陆银道(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
2010-09-21 14:20:12 来源:《现代出版》2010年9月
摘要:在我国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兼并重组,继而进行集团化建设,打造出版“航母”的大背景下,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出路在于走专业化的道路,与出版集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键词:出版集团化;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发展道路
在21世纪首个1O年正接近尾声的今天,时代裹挟着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市场在内的各种力量以越来越复杂的面貌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也已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大调整、大转变、大发展的帷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提出有关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认为这些问
题需要各种社会先导力量去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以探索和预见新闻出版业的规律性和真理性知识。专业出版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考量,无疑将增进对于出版体制调
整的认识,而在正确思辨后采取的行动,才能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也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出版集团化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发展
转企改制、兼并重组、进行集团化建设、打造出版“航母”,这是中国出版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为了提升文化竞争力和传媒的
话语权而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1]一文中指出的,同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竞争,要
依靠大型“航空母舰”,而不是靠一家一户的“小舢板”。业内人士对改制必然性的认识已经逐步统一,改制的目的就是要做强做大,促进主流文化发展,提升国际
传播能力,并且吸引资本。对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包括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出版社,以下统称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来说,集团化的体制改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它们
能否在集团化的变革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机遇?
在英国,超过2/3的图书销售来自贸易额排名前1O的出版公司,近几十年经过一系列的并购之后,图书市场主要由大型国际出版公司控制;中型出版公司的数量稳中有降;小出版公司的数量则保持稳定,雇员不到1O人的小公司和行业巨头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2]
美国出版业也在世纪之交迎来了频繁的并购交易,1996年~2000年发生的并购中,涉及资金1O亿美元以上的共324起,包括一般出版公司
108家,教育出版公司133家,专业出版公司83家。[3]这些并购活动使美国排名前20位的出版公司不断出现变化,向美国出版商协会报告年收入超过
1O亿美元的前1O家出版集团的总营业额为170亿美元,大约占全美图书市场240亿美元的71%。
尽管英美出版业盛行并购,但依然存在为数不少的不以赢利为目标的专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就英国和美国而言,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有隶属于该大学的
出版社,它们是体现大学教育精神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等。它们大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主要致力于出版本校专家的学术著作,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收入以及机构和私人的捐款。这些出版社规模较小,经营目标是收支平衡,一般稍有盈余,数目在几十万
美元至1OO万美元左右。当然,在赢利能力方面,英国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毫不逊色于一些大型商业出版社。全美一百多家大学出版社在其历史发
展、经营管理、出版方针和理念上都各具特色,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与商业出版社并存的环境下,所出版的书籍和刊物对于丰富人类的人文和科学思想起着深远
的影响,对于实现大学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崇高理想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那么,出版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将会给我国的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带来怎样的影响?
出版集团化的明显优势是:组织结构多层次,便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企业具有了投资和融资的功能;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优势,减少
过度竞争。但是,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仔细考虑集团化是否有利于专业出版社的发展,因为,商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相对容易把握,但商业化与专业
化之间能否达到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则有更多的规律需要去探索。发达国家出版企业的并购也均是发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各自的专业化程度已达较高水平时。
因此形成大集团之后,获得的市场应是扩大了的市场,总的资源也应是增量的,这样的并购才是成功的并购,才有利于集团实力的增加。
对于我国一些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和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出版社这样高品质和小众化图书的出版基地来说,资源的优势与活力的激发是否要靠集团化来实现,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依靠资本的力量和集团化的规模是否是专业图书和期刊实现“走出去”的唯一战略模式,也需要加以判断。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特点与生存环境
我国的中小型专业出版社为数不少,大多数都严格遵循专业出版方向,致力于出版相关专业的教材和专著,依靠出版高水准的产品在
专业领域内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和口碑。但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赢利能力不可避免地与专业所界定的市场大小相关联,有时也不免与国内一些发展较早、资源较多的大
型出版社产生竞争,给社会带来双重效应:好的方面是打破了专业教育图书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开创百花齐放、竞争发展的有利态势;不好的方面是催生了
一些在专业教育和专业研究方面还不够成熟的作者,造成了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恶性结果。因此,怎样从客观和公允的角度来评判各个专业出版社,是将它们囊括
到集团当中还是要为它们另谋出路,可能对全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对全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很大影响。
要注意的是,如何建设服务专业读者的出版和传播平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国外的各大学出版社也都把丰富生命、启迪思想这样的与
大学教育一脉相承的理念作为出版使命,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座右铭——“书的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the world of books is
the most remarkable creation of
man)”显示了出版人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价值的高度评价。对这些出版社来说,它们是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应对的挑战来源于能否跟上技术的更新、能否利
用新技术和新观念去进行知识的传播,以及能否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出版,而并非来自体制的变化。这些大学出版社在与商业出版社竞争的时代中,依然凭借其纯
粹的学术地位和品牌的优势而有一席之地,而品牌的打造,来自其内在价值和岁月的积淀,无关资本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
当然,国外这些大学出版社之所以能在商业出版社林立的环境中生存,除了与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有关,还和作者资源的优势以及市场的公平有很大关系。
在大学的规模和水平上,发达国家要比我国更具优势,以1891年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资创办的芝加哥大学为例,该校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和卓
越的学术地位,80多位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是全球拥有最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同年建立的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曾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廉·哈珀称为“大
学的有机部分”——得天独厚地受益于这样的学术背景和文化源泉,而其出版的高水准的学术理论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力。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生存环境也值得关注。在出版集团化的进程中,市场格局难免发生变化,而专业图书的市场比大众图书的市场小得多,能否保有现有
的市场不被集团所割据或禁锢,这可能是我国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最为关心的问题,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一样,出版企业的活力要靠市场才能得到保障。从制度上对统一
的图书市场进行维护,对大集团和中小型专业出版社都提供一致的市场环境,创造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才有利于出版企业的优胜劣汰,而在同一个市场中能够胜
出的企业也才是未来并购、重组的最有效对象。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出路何在
在出版集团化的现实面前,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无疑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需要努力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首先,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如何面对集团化之后带来的新的资本压力?除了努力提高销售收人这个天经地义的企业职责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尝试,
以获得资金的支持?前文中提到,国外大学出版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收入以及机构和私人的捐款,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为例,2007—2008财政年度
的销售收人是1600.1万美元,来自私人和机构的捐助是145.8万美元,来自大学的资助是44.5万美元,而运营费用是1704.4万美元,收支相抵
后盈余8635"美元(数据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8年的年度报告)。
我国由于文化与经济背景的差异,寻求机构和私人的捐助在目前尚不切实际,不过,在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协会等的支持下,设立相应的出版基金来支
持专业理论书籍的出版是完全可行的。另一途径是与作者共担出版的风险和收益,通过各方在资金方面的协作来求得生存。实现这两条途径的前提是,出版社自身具
有良好的声誉和高水平的编辑出版能力,有能力通过一流的出版物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作者。
市场是实现销售利润的主体,由于集团化而造成的市场格局变化是否会影响到中小型专业出版社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集团化后如何营造和保持公平
的市场环境,使原本小而局限的专业图书市场能够健康发展,可能是决策层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周全布局之处。对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来说,探索新的业务形态,寻找
适合各类专业图书的销售模式,是化解市场压力,谋求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发邮购业务,应该是完善专业图书市场的有效方式。美国大学出版商协
会精心编制了美国和加拿大各大专院校分类详细的教师名录,并编制了包括400个分类的学术期刊订户和学术团体会员的名单,供大学出版社和其他出版社租用。
在集团化的浪潮中,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还要面对作者资源的问题。相应的对策可能有两种,一是从自身入手,把选题做深、做专、做精,做出个性化、有
特色的品牌,完善产品的结构和层次;在获得读者认可的同时,维护作者资源,争取扩大发展的空间。二是回归到大学的环境中,成为大学的一个部门,专注于服务
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与大学共进退。
总而言之,中小型专业出版社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大家共同的期待是,出版集团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能够共同发展,开
创各自的特色,甚至可以进行产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垄断化和单一化。而要实现这样的可喜局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有力扶助,使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方
式健康而有效,使思想和科技的影响因此而更加强大深远!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0.
[2](英)保罗·理查森.英国出版业[M].袁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魏龙泉,邵岩.纵览美国图书出版与发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
|
|